上海正成为对境外人员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之一。2010年,居住在上海的境外人员数仅次于广东省,居全国第二位,占全国的20.4%。其中,外籍人员数居全国第一位,占24.1%;港澳台居民人数居全国第二位,占15.3%。
上海已成为中国最吸引境外人员居住的地区之一,这是昨天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六普”中2010年上海境外人员的现状与特征分析资料透露的信息。
据“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居住在本市并接受普查登记的境外人员共有20.83万人,其中,外籍人员为14.32万人,占68.7%;港澳台居民为6.51万人,占31.3%。2010年,居住在上海的境外人员数仅次于广东省,居全国第二位,占全国的20.4%。其中,外籍人员数居全国第一位,占24.1%;港澳台居民人数居全国第二位,占15.3%。
1/4境外家庭为“中外联姻”
“六普”资料显示,居住在上海的境外人员家庭户为11.22万户,其中,港澳台家庭户3.73万户,占33.2%。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境外人员在上海生活、工作,外籍人员、港澳台居民和本市居民结婚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本市登记的涉外婚姻达2231对,10年累计达29587对。
“六普”数据显示,本市的境内外组合家庭户数(由境外人员和境内人员共同组成的家庭户)已有2.73万户,占全市境外人员家庭户总数的24.3%。
约50%境外家庭为单身户
与本市常住人口相比,境外人员的平均家庭户规模仅为1.86人/户,比全市常住人口家庭户小0.64人/户。
家庭结构更为简单。高达54.2%的境外人员家庭为单人户,2人户家庭比重为21.9%,3人户为11.5%,4人户为10%,5人及以上的家庭户比重为2.4%。
浦东、长宁、闵行区最多
本市境外人员分布涵盖了全市18个区县,其中,浦东新区、长宁区、闵行区境外人员数分别为4.54万、4.22万、3.7万,合计占全市的59.8%。
长宁区的虹桥街道、浦东新区的花木街道、闵行区的虹桥镇是境外人员最多的街镇,人数分别为1.85万、1.37万、1.18万人,合计占全市境外人员的21.1%。这些街镇以及所在的区县都是交通便捷、高科技企业多或商贸业发达的地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与积累,吸引了大批外国人和港澳台胞居住,形成了古北国际社区、联洋国际社区等大型国际化社区。
长宁区、静安区与原卢湾区境外人员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分别为5.8%、4.6%和2.7%,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此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还有徐汇区、闵行区、黄浦区(不含原卢湾区)和浦东新区。
以青壮年人群为主
本市境外人员的平均年龄仅为33.33岁,比本市常住人口年轻5.7岁。
从年龄构成看,0-14岁的青少年占20.4%,15-59岁的青壮年占73.5%,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6.1%。
与本市常住人口相比,境外人员的0-14岁青少年高出11.8个百分点,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低9个百分点,形成了以15-59岁青壮年人群为主、0-14岁青少年为辅、老年人较少的年龄结构。
就业与商务是来沪主因
本市6岁以上境外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7年,其中,外籍人员的受教育年限为12.8年,港澳台居民的受教育年限为12.6年。境外人员中超过69.4%的人口受过大专及以上高等教育,其中,大学本科学历人口比重为46.3%,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为14.2%。
超过一半的境外人员来沪与就业或经商等工作原因有关。数据显示,因就业而来沪的境外人员达5.68万人,比重为27.3%;其次为商务原因,人数为4.75万人,比重为22.8%;两者合计共10.43万人,比重高达50.1%。
平均居住时间为20个月
以居住半年以上即为常住人口计算,本市境外人员常住的人数为18万,比重为86.4%,其中,港澳台居民的常住比重为89.2%,外籍人员的常住比重为85.2%。
本市境外人员在沪平均居住时间为20个月,其中,港澳台居民在沪平均居住时间为18个月,外籍人员为21个月。平均居住时间较长的境外人员主要来自于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法国、德国和加拿大,平均居住时间为21-22个月。
过半来自日美韩
本市的外籍人员共涵盖了214个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数超过200人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39个,呈现国际多元化趋势。
按国籍分,本市的外籍人员主要来自于日本、美国、韩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英国及马来西亚,这前10位国家的人数共11.4万人,占来沪外籍人员总数的79.5%,其中,51%的外籍人员来自于日本、美国和韩国,分别为3万人、2.4万人和2万人, 合计7.4万人。
市统计局介绍,此次人口普查的“境外人员”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我国境内居住三个月以上或能够确定将居住三个月以上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但不包括驻沪外交机构工作人员、出差、旅游等在境内短期停留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